一场冬雪后,贺兰山下的闽宁镇,一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通村到户,随处可听见人们的欢声笑语,一派欣欣向荣的崭新气象……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闽宁镇聚焦群众所思所急所盼,以发展“速度”、民生“温度”检验主题教育“深度”。

  民生实事铺就幸福生活

  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守护农村群众健康的“关键一环”。在闽宁镇木兰村,一座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卫生室默默保障着村民安康。

  “村民们以前身体不舒服,都要到县城去看,现在不用再来回折腾了,大病小病都能在家门口看了。”木兰村卫生室负责人姚杰表示。木兰村原先的卫生室面积狭小、设备老旧,已经无法满足村民们的基本医疗需求。经过多方协调,新建了这座集接种室、治疗室、药房等6个功能室为一体的卫生室,可以有效承接附近4千多村民的日常就医需求。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闽宁镇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13所中小学师资、校舍、教具、设备等教育资源配置,保障1.2万名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统筹镇村医疗卫生资源,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卫生健康服务。开展重点人群医保参保数据动态监测,通过民生基础改善,极大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种植业成为闽宁致富经

  “作物投资小,人工投入也不多,现在每个棚每年可以种两茬,整体销路也有保证,每个大棚的年收入都能达到5万元以上。”

  占地830亩的闽宁镇园艺村设施温棚园区是闽宁协作重要产业扶贫项目,有力带动周边群众创业就业、实现增收致富。袁俊成是温棚园区负责人,每次谈到园区的200多个大棚,他都洋溢着笑容。“园区目前的作物以西红柿为主,年产量800吨以上,还种植蓝莓、辣椒等作物。”据介绍,园艺村设施温棚园区每年可收入1200万元以上。

  闽宁镇坚持把做强农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支撑,全年共完成粮食生产面积14977.22亩;发放惠农支农补贴资金3506780.6元,惠及农户6802户。建成原隆、福宁、园艺及玉海村等设施温棚园区8个,高标准设施温棚840栋。

  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在寓意着“立足贺兰山”的立兰酒庄,游客们可以身临其境感受葡萄变身美酒的全过程。闽宁镇发挥自身优势,制定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葡萄酒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作为村里第一批搬出大山的年轻人,刘莉搬迁到闽宁镇后不久便来到了立兰葡萄酒庄工作。 “现在孩子考上大学了,家庭收入也可以。许多和我一样的姐妹都在闽宁找到了生活方向。”他们的幸福生活得益于闽宁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更是源于闽宁人勤劳朴实、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闽宁镇,产业扶贫项目遍地开花,移民群众有了“展示拳脚”的平台,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通过“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闽宁禾美电商帮扶车间应运而生。禾美车间开办的“巧媳妇创业超市”,吸纳8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巧媳妇”直播带货团队向全国销售枸杞、干果等各类宁夏特产,并将福建的优质产品引入宁夏,实现了闽宁协作互利互惠。如今,禾美车间日订单量超2000单,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带动当地近百名脱贫群众就业,探索出了新业态下就业创业富民新模式。

  以实干担当筑梦新征程

  “村子要进步,村干部思想要跟上、要学习。”按照闽宁镇玉海村村书记李小龙的提醒,村干部余学花开始学习党建理论、三农政策。

  在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李小龙坚持奔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采取常态下访、重点走访、靶向回访等方式畅通群众反馈渠道,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从一件事推广到一类事,实现了“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效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村“两委”带头干、带着百姓种、联合企业销,组织群众种植大葱、香芹等经济作物2000亩,引进企业示范种植黄秋葵,带动村民务工收入170万元。经过努力,玉海村逐渐形成了特色种植、劳务输出、物流运输等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之前的99.7万元升到146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001元增加到18023元。

  以党建为引领,闽宁镇扎实开展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累计摸排产业带头人38人,在外发展优秀人才12人,优秀青年大学生24人,储备后备干部27名,招录6名返乡人才专职负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