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45年来,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情怀,把对口帮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分内之事抓牢抓实,真金白银投入、真情实意付出、真抓实干担当,在全国一盘棋中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从帕米尔高原到雪域江南、从白山黑水到西南边陲都留下了深圳的帮扶足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论述,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超654亿元,选派干部人才1.4万余人次,奋战在帮扶协作一线,大力弘扬特区精神,积极输出深圳模式与深圳理念,实施项目5.2万个,推动对口地区42个贫困县摘帽、助力204万群众脱贫。精准有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对口地区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对口地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有力彰显了深圳的担当作为。
援疆援藏山海情长,倾心帮扶助力边疆繁荣
万里关山,深情激荡。一批批深圳援疆援藏干部人才,一副副黝黑的面庞,一个个高原红的双腮,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干劲更高,一茬接着一茬干,在新疆喀什、西藏察隅大地上处处镌刻着深圳支援印迹。民生方面,支援建设安居富民房6.65万套,帮助喀什市和塔县10.3万建档立卡人口成功脱贫,建设察隅县察瓦龙、古拉乡等17个非边境小康村,支持建成南疆最宽阔的深喀大道,塔县深塔友谊大桥横跨塔什库尔干河,便利当地1934户7418人通行;新建改扩建医院4所、健康体检中心13所、乡镇街道卫生院20所,当地群众把我们援建的塔县、察隅县人民医院亲切地称为“深圳医院”;援建“震不垮”的塔合曼小学和162所幼儿园,建成南疆最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喀什大学新泉校区,惠及数万学子。产业方面,建设喀什首个现代化城市综合体深圳城、喀什中亚南亚工业园、喀什空天信息产业园等园区,由深圳港集团全面主导运营喀什综保区“五口通八国”,进出口总值位居新疆4个综保区之首。支持林芝建设藏南桃谷、“智慧林芝”等项目,壮大察隅农场茶叶种植、生猪养殖等主导产业。文化方面,支持创建喀什古城、塔县帕米尔2个5A级旅游景区和喀什市香妃园、塔县红其拉甫国门、坎儿洋村“花儿为什么这样红”3个4A级旅游景区;建成“百年喀什馆”红色教育基地、西藏非遗博物馆,打造“深喀共读”品牌,让中华文化根植边疆沃土;推动青少年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常态化开展“石榴籽一家亲”夏令营活动,已有22.5万余名喀什各族青少年学生通过书信与深圳学生建立永久结对,以有形之绩筑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东西部协作双向奔赴,深桂同心共谱振兴曲
同饮一江水,深桂情谊绵。深圳对口协作广西南宁、桂林、河池、百色4市22县,一批批深圳援派广西干部人才,积极融入当地干部群众,日夜奋战在产业、民生、教育、医疗一线,用赤诚、用脚步、用实绩,在八桂大地上共同描绘振兴新画卷,助力广东连续8年在东西部协作成效考核中获得综合评价“好”等次。助力特色产业提升,加快建设南宁(深圳)东盟产业合作区和深百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建成创维(百色)光伏装备制造基地、河池环江粤桂协作现代林业产业园等项目;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联合腾讯公司持续推进“为村共富乡村-粤桂数字农文旅计划”,为广西25县44个示范村画好产业发展“路线图”。助力产业集群打造,协作广西打造预制菜、茧丝绸、芒果、生物医药、口岸经济、饮用水6个产业集群,支持发展蔗糖、中草药等33个特色产业;擦亮“河池好水”金字招牌,推动河池水产业集群实现年产值超15亿元;腾讯“龙胜共富项目”大力培养乡村CEO等乡村经营人才,助力数字化农文旅新业态的融合创新发展。助力消费帮扶增收,加强产销对接,协作建设216个广西供深农产品示范基地,建成8个深圳“菜篮子”生产基地和35个“深圳农场”,累计234个广西农产品获评“圳品”,推动1500亩高山蔬菜基地每日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助力劳务协作提质,组织建设市级就业帮扶基地和“一县一企”稳岗就业基地,用工总规模超18万人,强化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开设安科讯、比亚迪和周大福等企业订单班;全面推进“深圳直聘”“鹏城追梦”等就业品牌工程,构建“1个市级总站+10个县级分站”的“直通式”就业帮扶渠道。
省内帮扶同频共振,奏响城乡融合激昂乐章
辐射带动协同发展,携手并进合作共赢。深圳深化与汕头、汕尾、河源、潮州及惠州3县的产业协作和民生帮扶,一批批深圳援派干部人才,奔波于产业协作的前线,穿梭于教育医疗的热线,行走于帮镇扶村的一线,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省“百千万工程”,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添砖加瓦。2023年、2024年我市在省“百千万工程”考核中获“优秀”等次,位列珠三角9市第一。加强产业平台建设,规划建设4个市级产业合作园区、23个县级特色产业园区。2024年累计举办各类招商引资对接活动100余场,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6个,4个市级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58.4亿元、增加值86.5亿元,23个县级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646.8亿元、增加值329.7亿元。扎实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安排10个区、61个市直部门、32个市属国企、7所高校和13个驻深单位组团式帮扶汕头、河源、汕尾的76个重点镇,选派300余名干部常驻当地镇村,“一户一策”制定工作措施,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隐患,实施一批民生项目和产业项目,助力汕头打造澄海狮头鹅产业城、金灶果品交易中心等20个乡村产业项目,依托河源特色农业基础实施种养、农文旅项目58个,支持汕尾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房车营地、乡村夜市等新业态。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建成深河人民医院、深汕中心医院、广师大河源校区、深河中学、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其中深汕中心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家门口的一流医院”惠及百万群众;高标准编制河源龙川新城规划,成立两地合资平台公司,推动龙川新城首期16个项目正式开工;全力支持梅州梅县区、平远县安居工程建设,3个月实现主体工程封顶,707户受灾群众在2025年春节前入住新居。
对口合作优势互补,开拓区域发展更广阔空间
南北联动破局,老区特区共舞。深圳持续深化与哈尔滨以及与赣州、百色、汕尾等革命老区对口合作。深哈产业园从荒滩崛起为产业新城,深圳善行医疗、哈工大人工智能等88家企业落户,两市累计实施合作项目148个,完成投资额399亿元,复制深圳政策129项,深哈合作经验做法入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安排深圳各区(新区)与赣州10个县(市、区)建立结对合作关系,推进共建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一期赣州国际陆港等3个项目全面开工;开通运营“赣深组合港”,全国首创“跨省、跨直属关区、跨陆海港”组合港通关新模式;中国稀土集团深圳创新总部基地、江西理工大学深圳创新研究院相继揭牌;支持寻乌寻龙高速、深寻大道、马蹄河水生态治理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深百150兆瓦风光储一体化、汕尾海上风电等项目建设。深哈产业园辐射东北亚,深赣合作区连接大湾区,深圳正以合作之桥,让“深圳制造”走向全球,为老区发展注入“特区基因”。
社会帮扶汇聚合力,大爱鹏城共拾温暖柴薪
涓滴善举成海,志愿精神燎原。深圳积极构建“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帮扶体系,让“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化为反哺全国的暖流。涌现出深圳市慈善会、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顺丰公益基金会等一批慈善组织和千千万万有爱的深圳人,在扶弱济困、乡村振兴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以来“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中,全市系统捐助19.38亿元,创新推出“圳帮扶”资助计划,腾讯“一促两防”、平安“三村工程”等品牌项目持续发挥影响。积极构建消费帮扶市场化运行机制,开展消费帮扶新春、仲夏、金秋行动,推动华润万家、天虹商场、钱大妈等大型商超、社区门店开设“圳兴乡村好物”专区,2020年以来全市消费帮扶采购额达724亿元。深入落实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保障近800万农民在深就业,稳步提升农民工收入水平。“一人之光微如萤火,万人之炬可耀山河。”深圳正以“大爱之城”的浓墨,书写共同富裕的时代答卷。
科技赋能先行示范,农业农村现代化跃动深圳力量
农业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从农业机械、育种、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到数字乡村建设等农业全链条的各个环节,深圳集聚了一批优秀企业和机构,以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服务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模式带动对口地区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基因组所牵头的生物育种产业园和国际食品谷,使前端的基础科研体系一体化、平台化;创世纪、丰德康等种业企业育成23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大疆农业无人机全球保有量超50万台,作业面积累计超75亿亩次。腾讯“耕耘者振兴计划”在全国31个省份,已培训超10万人次,助力打造“乡村CEO”与“农业科技带头人”。强化技术、资本赋能,在对口地区培育“深圳农场”69家,开展农业科技金融“百县行”活动,累计达成授信额度超100亿元。绿色转型绘新卷,在对口地区推动基础设施提能升级走在前作示范,推动华为、欣旺达等企业在对口地区已建或在建超充站185座、充电桩近万个;深圳能源、中广核、华润电力等企业在新疆建成风电光伏等项目;在新疆打造全球首个百兆瓦时级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电站,助力电力系统建设。新疆深能福塔光伏点亮边疆,华为超充站“一杯咖啡满电出发”成为协作新风景。
山高水长,不改深情厚谊;关山万里,难阻特区赤诚。站在新征程起点,深圳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感恩奋进、砥砺前行,携手对口地区共绘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壮丽画卷,为全国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更多的深圳力量!
(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党组书记、局长 顾东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