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行进边关的思政课”实践团前往云南省绿春县,调研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状况,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助力乡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期间,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在绿春团县委挂牌,并签署了“渝尼同行 三地贯通”研学活动合作协议。

基地挂牌仪式。李灿摄

基地挂牌仪式。李灿摄

“此举是把合作共赢、一体推进、共同成长的理念化作项目落地和延伸,助力梦想起航,拓展育人路径,促进民族团结,激发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先锋践行者。”签约仪式上,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表示,也希望此次“行进边关的思政课”能够激励学生扎根基层了解国情民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创新创业中贡献智慧、增长才干。

“上海托底服务、重庆教育赋能、绿春本土引领,促进就业稳定与教育发展良好互动,这既是对中央帮扶要求的具体落实,也是我们多方共同努力的成果。”上海市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主任徐建华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协作,携手助力边疆学子圆梦未来,共同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绿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吴炯有感而发,现场即兴吟诗一首:山锁寨,晨雾早,雏鸟望断故乡坳。忽有长轨撞开云,驮起星光向远道。沪渝掌灯暖星河,轻轨光浪书城潮。山外山种进眼眶,雏鸟翅展量天高。

签约仪式现场。李灿摄

签约仪式现场。李灿摄

据了解,绿春县地处中越边境,是集边疆、山区、少数民族为一体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每年有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

“8.4万外出务工人员背后,是六千余名留守儿童和五百余名困境儿童。”绿春县委副书记马俊道出了绿春县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如何让孩子走出大山见世界,让务工家长身在山外能安心?渝沪滇三地有关单位在思考、在探索、在行动。

今年年初,绿春县25名哈尼族留守中小学生在重庆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渝尼同行 三地贯通”研学活动。这场跨域千里的研学之旅,由绿春县人民政府、上海市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举办,是渝沪滇三地响应国家对口帮扶部署、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学院十多位本硕同学们陪伴25位绿春学子在山城留下成长的足迹。声景实验室里,哈尼古调与数字技术的交响让我们聆听到民族特色韵律;自设展销会上,小朋友们用略带乡音却充满自豪的语气推介哈尼特色农产品;动手实践中,他们专注操作净水实验,成功搭建港珠澳大桥模型;重庆大学校园广场上,孩子们跳起古老的红河民间舞蹈……”谈及这场研学,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3级硕士生洪小清依然记忆犹新。

在洪小清看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唤醒,在这群特殊孩子们心田里播撒希望的火种,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其中。

“行进边关的思政课”实践团走进绿春。苏泓羽摄

“行进边关的思政课”实践团走进绿春。苏泓羽摄

跨越千里的情谊,早已超越研学本身。从重庆的城市课堂到绿春的山间校园,从上海的帮扶助推到边疆的成长故事,渝沪滇三地紧密联结,让内陆与边疆的情谊跨越山海,让“走出大山”的梦想有了更坚实的依托。

曾参加游学的一名绿春学生在日记里写下:原来山的外面不是山,是星辰大海。(晏红霞、崔晏琳、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