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雪域高原风光正好。

在四川红原,最后一批眼病患者进行了集中术后检查,久违的光明重回牧民眼中,家属献上洁白的哈达表达感激。援川医生们仔细检查患者恢复情况,耐心叮嘱用药与护理要点。这一幕,正是浙江永嘉医疗帮扶的缩影。

在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的指引下,2018年,时任永嘉县驻沪办主任的叶云飞带队赴红原义诊时发现,当地竟无专业眼科医生,此后多方寻求稳定医疗队的过程并不顺利。直至2023年,叶云飞与曾在红原义诊的上海同济医院医生王震携手筹备“草原鹰眼睛”项目,由叶云飞保障设备,王震组建专业团队,专项医疗活动由此步入正轨。

在此之后,“草原鹰眼睛”项目用技术传递温度,以协作书写担当,为高原眼病患者送去光明与希望。

8月4日,由上海市永嘉商会和上海同济医院组成的眼科团队抵达红原,开展义诊。消息传开,200多名牧民从各地赶来。检查室内,藏语交谈声与仪器运转声交织。医生吴志勇首次来到红原,高原反应让他头痛难忍,他却坚持边吸氧边为牧民筛查。志愿者钮姜之在患者与视力表灯箱之间穿梭,忙碌让他忘记不适。

80岁的阿东老人右眼白内障刚治好,如今左眼又患胬肉,酸疼流泪。他的情况并不少见——白内障、翼状胬肉、倒睫等高原常见眼病因本地医疗条件不足,长期困扰牧民。连续多年飞抵红原的上海眼科专家医疗队正是永嘉对口帮扶项目“草原鹰眼睛”的核心力量。

筛查结束后,两间手术室分别开始进行胬肉切除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在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60%的环境下,王震一小时完成三台手术,团队单日创下30台手术纪录。“比在上海难得多。”王震说,患者病情重、语言沟通不畅,每台手术耗时几乎翻倍。支撑他们的还有2023年永嘉县政府捐赠的价值100多万元的眼科设备,让手术更加高效稳定。

一天之后便是术后检查日,首台手术患者卓里揭开纱布时激动喊道:“看得很清楚。”

当患者重见光明时,三楼会议室里,永嘉与红原就项目机制化展开磋商——从初筛流程、医保对接到人才培训,首轮三年协议即将到期,双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草原鹰眼睛”项目长久运行。红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尼美措称,该项目已成当地金字招牌,吸引不少周边牧民慕名前来。永嘉援川干部郑恩强指出,要形成固定机制,尤其在资金使用与人才培养方面。

“草原鹰眼睛”项目开展同期,2025年,永嘉选派的6名支援医生抵达红原,承担多学科建设任务。超声科医生兰小军提前熟悉设备,病理科医生林云洁负责从技术到诊断的全流程建设,呼吸科医生朱文贵传授气管镜技术,甲乳外科、肾内科、中医内科专家着力培养本土医疗队伍。红原县卫健局局长刘光琪总结出如今的三大变化:硬件基础改善、群众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本土医疗能力显著增强。

2025年,医疗队已完成40例白内障和17例胬肉手术,为57个藏族家庭送去光明。截至目前,“草原鹰眼睛”项目累计帮助290余名藏族同胞复明,40余位援川医务人员开展“传帮带”式帮扶。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永嘉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提升红原医疗水平,新建卫生院业务楼,开展了智慧医院自助服务等项目。从设备捐赠到多学科能力建设,永嘉推动医疗帮扶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成为国家东西部协作惠泽雪域高原的生动实践。(汪霞霞、张诚、廖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