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抢抓列入国家乡村振兴帮扶县机遇,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一季度,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开工率两项指标均列全州前位。

  坚守底线任务,稳固脱贫根基

  前端舞好督查考评“指挥棒”。创新构建“1+3”闭环运行机制,“1”即出台1个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3”即建立领导小组、督查考评、“红黑榜”评比3项配套机制,运用“四不两直”方式,机动式、点穴式深入一线开展督查,倒逼责任落实,推动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解决。中端织好返贫监测“防护网”。

  聚焦“发现问题—精准研判—消除风险”三个环节,建立渠道多元化、预警联动化、核查清单化、督导常态化“四化联动”机制,实行678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二次包保2084户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通过细化职责、季度走访,推动增收三年行动和收入过万两年专项行动深入有效。

  2023年一季度,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0户38人,稳定消除风险42户209人,未消除风险的均已落实帮扶措施,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终端用好统筹推进“稳定器”。通过召开县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会、4次县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会议,聚焦群众增收、“五大振兴”和“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保障持续巩固提升,研究制定年度巩固衔接实施方案、年度推进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整合的2.59亿元财政涉农资金全部拨付至项目实施单位,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激活造血功能,带动群众增收

  优化劳务组织,做实务工增量。创新开展“三话六学”实践活动,建立红河县就业服务中心,委托劳务输出龙头企业红河县农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运营管理,带动N家劳务公司和合作社,打造集政策宣传、咨询服务、培训指导、就业帮扶、跟踪服务的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并实行“就业服务队伍+劳务经纪人+外出稳岗拓岗小分队”运营模式,深入88个行政村每月摸排村民就业情况、推送岗位信息2万个,82名劳务经纪人有序组织劳务输出,3个驻外稳岗队伍深入省外对接企业,建立“点对点”输送清单。2023年,计划组织脱贫人口技能培训1.12万人次,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5.6万人,完成州级目标任务5.33万人的105.16%。

  做强产业帮扶,拓宽致富渠道。从调整种植品种、提高复种指数、发展林下经济、盘活闲置资产4个方面深挖增收潜力,投入资金2.21亿元,推进实施产业发展项目105个,通过引进和培育种植业龙头企业21家,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订单生产、就业务工等方式,健全农业龙头企业反哺带动和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将脱贫户联结到产业链上。2022年,全县新植芒果、沃柑等热区水果1万亩,发展高粱、油菜、八角等中半山区特色农业5万亩,发展“稻—菜—菜”订单农业8000亩,“食用菌+”“辣木+”等林下产业7000亩,带动2.72万户农户,产值4.5亿元。

  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共同富裕。以“异地联建入社、异地购置资产、抱团集中发展”的发展模式,整合各村分散资金,跨行政区域异地投资县外产业项目,县城区购置商铺、客栈,采取委托外地企业、县级国资平台公司经营管理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并充分利用村集体荒山发展光伏产业,多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整合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4690余万元,扶持88个行政村,投资泸西花卉产业园区、红河县中心商业广场等3个项目,25座村级光伏发电站为77个行政村增加集体收入2305.14万元。

  突出示范引领,共建和美乡村

  规划先行,绘好乡村建设“一张图”。制定年度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围绕乡村建设“183”重点任务,明确16家县级牵头单位落实23项任务清单,按季定期调度推进。并依托“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整合人才、项目、资金等谋划项目库,共编制储备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项目116个,预算投资26.85亿元。

  2022年完成38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整合资金,绣好美丽村庄“一幅景”。采取“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方式,整合财政涉农、沪滇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资金1.58亿元,以每个行政村10万元的标准支持村庄规划编制,13个乡镇集中资金和资源、各打造一个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将13个“盆景”联成一道靓丽“风景”。

  以点带面,挑好宜居和美“一盏灯”。树牢“三法三化”鲜明导向,制定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创建总体工作方案,实施3个集镇产城融合发展、6个文旅融合发展及48个乡村振兴示范项目,遴选申报宝华镇虾昆村、乐育镇车玛村为年度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通过打造典型、先锋开路的方式,乡村建设示范点、示范带和面上工作实现整体协调推进。目前,成功打造勐龙街、咪田、老翁台等一批示范点,《“红米下山”到“迎客上山”,探索乡村发展新模式》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第一批社会帮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案例,为全面推进乡村建设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