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惠州市与黔西南州结对帮扶以来,两地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通过《“十四五”时期粤黔东西部协作协议》明确康养产业协作路径,力图实现“广东企业+贵州资源”的互补发展。

协作过程中,双方建立健全高位协调机制,成立党政主要领导牵头的六大专班,联合编制《黔西南州康养产业集群规划》,创新布局"一核三带"空间结构,共建惠州·黔西南智慧康养产业园。依托黔西南州“中国四季康养之都”生态优势,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医疗保健等五大业态,推动成立黔西南州康养协会,吸纳210家会员单位,覆盖全州8县市。截至目前,兴义市、兴仁市入选全国康养百强县,建成9个康养示范基地,带动2024年旅游收入超460亿元。

为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依托黔西南州立体气候特征,科学布局低热河谷温泉疗养、中海拔森林康养、高海拔山地运动三大业态,规避同质化竞争,如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深耕非遗疗愈,贞丰县双乳峰景区突出温泉养生,实现产业链互补发展。借鉴“一县一园”模式,两地共建惠州·黔西南智慧康养产业园,集成研发孵化、标准认证及大数据服务等功能。2024年,园区引入企业23家,孵化“布依黄精饮”等深加工产品12项,获评省级大健康产业示范区。

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三链融合”,黔西南州“康养+文旅+医药”发展得以深化。建成册亨陂鼐古寨药浴工坊等12个非遗康养基地,带动开发药枕、香囊等衍生产品,2024年非遗康养消费占营收比重提升至38%。当地还引入了惠州智能医疗技术,部署体征监测手环、AI诊疗终端等设备2000台套,打通州县(市)乡镇三级医疗数据壁垒。针对季节客流波动,创新“夏避暑·冬养疗”全季运营体系。在惠州设立“候鸟康养”驿站,开发“湾区会员制”旅居产品,打造黔西南康养引流新载体。2024年,冬季康养游客同比增长47%,万峰林景区民宿入住率达82%。记者 梁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