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涟江,水脉相连;荔湾惠水,心手相牵。自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确立以来,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与黔南州惠水县结下深厚情缘。两地围绕“惠水所需、荔湾所能”,在产业赋能、教育提质、医疗改善、文化交融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协作实践,绘就了一幅山海携手的壮美画卷,为惠水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赋能:筑牢振兴压舱石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荔湾区着眼于培育惠水县自身的“造血”能力,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嫁接湾区资源、延长产业链条,让特色产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绿野协作生活馆”将惠水“山珍好物”推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金秋时节,惠水县雅水镇首届南瓜节现场,广州高城农业贸易有限公司打造的“蜜本南瓜产销一体化项目”成为明星。
据惠水县委常委、副县长、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惠水小组组长李凌波介绍,经过近大半年的努力,该项目顺利在惠水完成签约、落地、种植面积拓展等一揽子动作,一产种植面积拓展近2.5万亩。项目创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公司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并保底收购。通过引进烘干线、速冻线等设备,将鲜南瓜深加工为南瓜粒、条、粉等产品,配套冷库错峰销售,提升了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这正是“小南瓜”成长为“大产业”“富民产业”的生动缩影。
走进位于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的粤黔食品科技产业园,惠水县誉师傅食品有限公司和逢源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线上一片繁忙,这里不仅为全县71所中小学提供食材配送,业务还拓展至贵阳市场,每日配送量达数十吨。园区提供了10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让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为社区集体经济贡献超100万元。
粤黔食品科技产业园,是“广州企业+惠水资源、广州总部+惠水基地、广州研发+惠水制造、广州市场+惠水产品”“4+模式”的集中体现。园区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5000万元,是全省首批建成的13个园区之一,已吸引近10家食品企业入驻。

建设“村银企社集成服务馆”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
2025年3月6日,“绿野协作生活馆”在惠水落成。这座集展示、销售、体验于一体的场馆,汇聚了惠水优质农产品和非遗手作。生活馆充分利用荔湾区商贸资源,以“湾区窗口+黔南基地”模式,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将“山珍好物”推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正如广州绿野鲜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伟所言,这座生活馆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共富站”,更是东西携手的“连心桥”,它让广州消费者便捷地买到惠水特色产品,也让惠水人民能够买到更多广府好物,直接感受来自荔湾的支持。
产业要发展,基础须先行。荔湾区的帮扶资金精准投向惠水乡村的产业路建设。近年来,在雅水镇摆炉村、芦山镇渔湾村、王佑镇、羡塘镇等地,累计投入近200万元修建产业路。一条条产业路,修到了田间地头,更修到了农民的心坎上,拓宽了增收渠道,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劳务协作:用工需求点对点
荔湾区在帮扶中,始终将人的发展放在核心位置,通过技能培训、劳务协作、搭建平台等方式,激发惠水群众的内生动力。
2025年9月20日,在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举行的粤黔“南粤家政”专场招聘会上,覆盖育婴、养老、医疗护理等20余个工种的1000余个优质岗位,工作地点遍及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为求职者铺设了便捷的就业通道。这种“点对点”“面对面”的劳务协作模式,以“一人就业,全家增收”为目标,精准对接了用工需求和劳动力就业愿望。
2024年1月,新一轮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惠水小组进驻后,创造性地探索出“三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小组积极引入广府非遗——广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元大师团队,与惠水县枫香印染技艺和唐娃娃制法深度“联姻”。采用“两班制”教学,针对普通绣娘开设“技艺提升班”,针对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学生开设“入门班”。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惠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赴荔湾学习,邀请广绣大师来惠水亲授针法。这种“普及+提高”的模式,为非遗传承奠定了人才基础。推动广绣与枫香染、唐娃娃制法互学互鉴,联合开发以“好花红”刺梨花为元素的刺绣胸针、团扇等创新产品,打造独具特色的惠水非遗IP。
同时,建立“培训+订单+就业”一体化模式,实现“结业即上岗”。首期50名社会班学员考核合格后直接纳入大师团队订单人才库。创新“校园工坊”模式,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增收。同时,开辟“广州深造+惠水就业”通道,选拔优秀学员赴大师工作室跟班学习,学成后返回惠水成为“种子”教师。这场跨越山海的“针尖协作”,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开辟了致富新路。
帮扶资金在促进就业上体现了“精准”与“温度”。惠水县涟江街道排楼村利用协作资金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既解决了群众就业难题,又改善了人居环境。这种“输血”与“造血”并举的措施,彰显了东西部协作的民生温度。2025年,惠水县共获得东西部劳务协作资金421万元,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750余个,安置869名就业困难人员就近就业。
医疗帮扶:守护群众生命线
荔湾区着力补齐惠水县基层医疗短板,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2025年8月,经过李凌波的主动联系,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州潇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向惠水县捐赠了价值约2200万元的大型医疗设备,涵盖全县人民医院、中医院两大医共体25个基层医疗单位。这批包括高端便携式B超、全实验室智能化流水线等在内的基层急需诊疗“利器”,有效填补了县域医疗机构在影像诊断、急救救治等领域的设备缺口,促进了医共体检验中心建设,为实现“一站式”精准检测提供了强大支撑。
这样的捐赠并非个例。2025年9月,深圳市独尊健康有限公司捐赠了价值256万元的2万袋“独尊贴”,定向用于缓解深受风湿骨痛困扰的群众疾苦。这些善举,是粤黔协作在卫生健康领域精准发力的体现。
“现在卫生室搬过来,生病不用再去县城了,极大地方便了我们。”惠水县涟江街道九龙村村民王文惠的感受,道出了荔湾区投入20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21个中心村卫生室改造后的变化。改造后的村卫生室,诊疗室、观察室、药房宽敞明亮,配备了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机等设备,并通过县医院医共体总院开通了远程心电诊断,实现了“小病不出村”。
2021年至2025年8月,荔湾中心医院共派出15人次医护人员赴惠水开展3个月以上的帮扶工作。在持续帮助下,惠水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成功创建为省级重点专科,开展了41项新技术新项目,建成了黔南州首家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实现了心脏介入技术“零”的突破。这种“组团式”帮扶,为惠水留下了一支“带不走、能战斗”的医疗队伍。
教育协作:播种希望金种子
4年来,荔湾区教育协作队伍在惠水大地奏响了一曲动人的东西部教育“协作曲”。
“荔湾·惠水”东西部协作将师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2024年7月,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组织45名教研员赴惠水县,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暑期师资全员培训,分学科、分学段开展37场培训,覆盖小学、初中、高中21个学科,惠及6155名惠水教师。这种精准培训,有效促进了惠水教师队伍理念更新和能力提升。
4年来,荔湾区共选派了30余名优秀教师到惠水开展长期支教。他们不仅承担教学任务,更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参与学校管理、开展全县教师培训等方式,将荔湾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根植于惠水。同时,惠水也选派教师赴荔湾区跟岗学习,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
“一桌一椅皆是情”。近年来,荔湾区投入协作资金637万元,为惠水民族中学、绸绢小学等12所中小学校购置桌椅9390套,学习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更大的改变体现在学校建设上。荔湾区投入480万元援建的惠水县惠民小学教学楼,增加了450个学位,缓解了学位紧张问题。四年来,荔湾区通过各种形式向惠水县教育系统捐赠资金用于建设教学楼、宿舍楼、功能室等,全方位补齐教育短板。
帮扶工作还精准聚焦心理健康。广州市昭阳慈善基金会向惠水县捐赠了价值190余万元的64套校园青少年心理测评软件,为全县10万余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构筑起“防护网”。
同时,注重开阔青少年视野。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惠水小组联合惠水县教育部门,组织15名青少年前往广州开启“粤黔青芯”科普研学之旅,参观陈家祠、广州大学城、中山纪念堂等,探寻广州的历史文化与科技发展,提升了科学意识、文化自信和创新思维。
广州市乐善助学促进会已连续3年到惠水开展助学活动,累计捐赠资金48.5万元,惠及学生153名。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该促进会将持续资助62名困难学生直至高中毕业。这笔雪中送炭的资金,纾解了寒门学子的求学困境。
社会参与:多元帮扶大格局
东西部协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荔湾区与惠水县的协作,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帮扶格局。
从“我在惠水王佑有个‘园’”(帮建菜园、认筹果园、改造陪读公寓)项目的精准滴灌,到劳模工匠交流互访推动“湾区智慧”注入惠水,从荔湾区帮扶资金建设的“村银企社集成服务馆”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到各类慈善基金会、爱心企业的慷慨捐赠,无不体现了荔湾区社会各界对惠水的深厚情谊。两地工会、企业、社会组织之间建立的常态化交流机制,确保帮扶工作可持续、能深化。
四载春秋,风雨同舟。从蜜本南瓜的甜蜜事业,到“贵州绣娘”的指尖经济,从焕然一新的村卫生室,到书声琅琅的崭新校舍,从蜿蜒山间的产业路,到直通湾区的就业桥……荔湾区与惠水县的协作,已结出累累硕果,深刻地改变了惠水的发展面貌和许多家庭的命运。
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不仅是资金、项目、技术的转移,更是发展理念、创新思维、奋斗精神的传递。
站在新的起点上,荔湾区与惠水县的协作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两地将继续携手并肩,深化各领域合作,共同谱写新时代东西部协作的“锦绣新黔景”,让好花红的旋律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上更加嘹亮地唱响。记者 陈杨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手机版




